SIG 是个不错的组织形式,但 SIG 并不是“银弹”,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社区。具体是否要采用 SIG 机制,还是得根据社区当前的情况而定。
SIG 往往是为了让部分社区成员以相对集中的形式讨论、改善、解决某个领域,而社区也会给与 SIG 一定授权。SIG 的创立通常需要至少一名发起人作为 lead, 至少三名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成员。
社区为了更好地管理 SIG,也通常会给出相关的制度(或章程),希望发起一个新 SIG 的成员基本按照约定完成相应流程即可。例如下面的模板:
背景介绍,重点阐述社区现状(问题、希望改善的地方)。
成立 SIG 后,说明希望解决的问题,以及大致的运作模式。
SIG 成员列表。建议成员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多样性,也就是尽量是来自不同的企业、或是以个人身份加入。
给出 SIG 的交流、沟通渠道,例如:邮件列表、Slack、例会,以及讨论的记录(文字、视频等)。
SIG 通常是以线上(online)的形式存在,而例会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。大家可以在会议上分享社区动态、项目进度,也可以就某些问题、提议进行讨论。
以下是会议主持人通常需要考虑的:
- 会议时间的选择,尽量考虑多数人的需求
- 通过 Doodle 或类似的工具供大家投票选择
- 每次会议都要有会议开始和结束的表述
- 可以参加在线例会的成员,毕竟是有限的。因此,可能会有很多人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来“参加”例会。对于首次参加例会,或观看视频回放的成员来说,如果主持人不对例会做简单概述的话,可能难以理解会议内容、融入 SIG 活动。
- 例如: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例会,主要的议题是xxx;结束时可以说:“非常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社区例会”等等的
- 热情地欢迎首次参加例会的成员,并鼓励做自我介绍
- 做必要的上下文介绍
- 假设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成员,对要讨论的内容并不熟悉
- 不管是拨入会议还是观看回放的人,都可能是首次参与,缺少上下文会导致他们难以明白相关讨论
- 如果有文字性的上下文介绍,尽量在会议记录文档中有体现
- 主持人要把控会议时间、节奏
- 尽量控制在 1 小时内,未讨论完的议题放到下次讨论
- 在讨论过程中帮助、引导得出结论
- 使用适当的表述方式
- 避免使用类似于“我们昨天讨论过xxx”的表述,社区成员无法了解到你们讨论的内容
- 确保例会的周期性
- 通常情况下,每两周一次的例会比较适中
- 当参与者人数相对较多,而且分布在不同时区的话,结合参与者的意见可以分两个会议
- 当可以主持会议的人都无法参加,或者其他需要取消例会的情况,尽早地通知社区会议取消
- 主要成员所在国家(地区)的法定节假日前,也应该提前取消
- 会议记录
- 文字记录,可以使用 Google Document 或者腾讯文档
- 会议的录屏文件,可以根据会议参与者使用的语言不同,中文可以选择哔哩哔哩,英文可以选择 YouTube
SIG 的健康发展,离不开公开、透明、多元化等原则,流于形式的、不符合开源精神的 SIG 没有存在的意义。
定期(例如一年)考察每个 SIG 的运转情况,如果长期没有会议进行,SIG lead 及成员也没有意愿(可以通过 GitHub issue 或其他渠道来确认)继续维护的话, 可以考虑将 SIG 关闭或退休(retire)掉。
长期不活跃的 SIG,会给新关注到社区的人带来很大的“误解”或困惑,他们可能认为这个社区缺乏治理、活力。因此,社区的 lead 如果希望能有源源不断的新成员加入的话, 就不能任由 SIG 的“堕落”。
名称 | 备注 |
---|---|
CD Foundation | Linux 基金会 旗下的子基金会 |
Jenkins | CI/CD 领域 |
KubeSphere | 由青云 发起,聚焦在云原生领域 |
openEuler | 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(OpenAtom Foundation)孵化及运营的开源项目 |
云原生社区 | |
Kubernetes | 容器调度平台 |
KubeEdge | 边缘计算 |
OpenHarmony | 操作系统 |
MindSpore | 人工智能 |
openGauss | 关系型数据库 |
- SIG 可以等同于社区的技术领域划分吗?
- SIG 不仅仅是领域的划分,更重要的是一个供社区成员交流、讨论以及行动的场所。